營養性貧血的癥狀是什么?營養性貧血怎么治療?

營養性貧血的癥狀是什么?營養性貧血怎么治療?

營養性貧血

  營養性貧血是指因機體生血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如鐵、葉酸、維生命素D等物質相對或絕對地減少,使血紅蛋白的形成或紅細胞的生成不足,以致造血功能低下的一種疾病。多發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以及胃腸道等疾病所致營養物質吸收較差的患者。

  現代醫學把本病分為小細胞性貧血及大細胞性貧血兩種。前者也叫缺鐵性貧血,多發于6個月至1歲的嬰兒,主要由于嬰兒生長發育快,需鐵量很多,而人乳和牛乳含鐵量都很低不能滿足嬰兒的生長需要,此時若未及時添加含鐵的輔食,就會發生缺鐵性貧血。后者也叫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多發生于2歲以下的小兒,主要是由于小兒飲食中的維生素D2與葉酸的含量不足,或腸道細菌合成量不足,使紅細胞成熟的因素缺乏而發病。

  中醫學把本病歸屬“虛勞”、“血虛”等范疇,認為血液來源于脾,根本在腎并涉及心、肝兩臟,如果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產生貧血,血虛五臟失養,便可出現心血不足,肝腎兩虧等癥。

  本病起病比較緩慢,輕者表現為皮膚、粘膜蒼白或蒼黃,以口唇、牙床、眼瞼、指甲等部位更為明顯。嚴重貧血可見頭暈、全身乏力、煩躁不安、食欲不振等,患兒往往伴有營養不良,有的還出現吃土塊、煤渣、墻泥等。貧血過久,可導致生長發育障礙。

目錄

1.營養性貧血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營養性貧血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營養性貧血有哪些典型癥狀
4.營養性貧血應該如何預防
5.營養性貧血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營養性貧血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營養性貧血的常規方法

1.營養性貧血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營養性貧血分為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發病原因有所不同,其具體發病原因如下所述。

  一、缺鐵性貧血

  1、鐵的需要量增加而攝入不足

  在生長快速的嬰幼兒、兒童及月經過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體內,鐵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飲食中缺少則易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2、鐵的吸收不良

  因鐵的吸收障礙而發生缺鐵性貧血者比較少見。

  3、失血

  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鐵性貧血最多見、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潰瘍病、癌、鉤蟲病、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楊酸鹽后發生胃竇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婦女月經過多和溶血性貧血伴含鐵血黃素尿或血紅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發生是一個較長時間內逐漸形成的。鐵耗竭期,貯存鐵耗盡,血清鐵蛋白減低,此時并無貧血。若缺鐵進一步加重,貯存鐵耗盡,血清鐵蛋白和血清鐵下降,總鐵結合力增高,出現缺鐵性貧血。

  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1、維生素B12或葉酸攝入不足

  維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動物食品中,肝、腎、肉類較多,奶類含量甚少。葉酸以新鮮綠葉蔬菜、肝、腎含量較多。維生素B12主要需要量成人為每日2g~3g,嬰兒為每日0.5g~1g;葉酸的生理需要量成人為每日50g~75g,嬰兒為每日6g~20g。如不及時添加輔食或年長兒長期偏食,易發生維生素B12或葉酸的缺乏。

  2、維生素B12或葉酸吸收和利用障礙

  慢性腹瀉小腸切除、局限性回腸炎、腸結核等皆可影響維生素B12與葉酸的吸收。肝臟疾病、急性感染、胃酸減少或維生素C缺乏,皆可影響維生素B12與葉酸的代謝或利用。

  3、維生素B12或葉酸需要量增加

  未成熟兒、新生兒及嬰兒期生長發育迅速,造血物質需要量相對增加,如攝入不足,則易缺乏。反復感染時,維生素B12及葉酸消耗增加,從而需要量增多,則易導致缺乏。

  4、維生素B12或葉酸先天貯存不足

  胎兒可通過胎盤獲得維生素B12和葉酸,從而將其貯存在肝臟中。如孕婦患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時則新生兒機體內維生素B12和葉酸的貯存減少,則易導致缺乏。

2.營養性貧血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營養性貧血主要表現為貧血、消化系統癥狀及精神神經癥狀等。營養性貧血最常見并發癥是鐵缺乏,特別是在有效治療過程中,由于造血水平提高,耗鐵量增多而呈現“混合性貧血”。

3.營養性貧血有哪些典型癥狀

  營養性貧血主要表現為貧血、消化系統癥狀及精神神經癥狀等,其具體臨床表現如下所述。

  一、缺鐵性貧血

  1、上皮組織損害引起的癥狀?細胞內含鐵酶減少,是上皮變化的主要原因。

  (1)口角炎與舌炎:約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與舌乳頭萎縮,尤其老年明顯。

  (2)食道蹼。

  (3)萎縮性胃炎與胃酸缺乏。

  (4)皮膚與指甲變化:皮膚干燥、角化和萎縮,毛發易折與脫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2、神經系統方面癥狀

  約15%~30%患者表現為神經痛(以頭痛為主),感覺異常,嚴重者可有顱內壓增高和視乳頭水腫。5%~50%患者有精神、行為方面的異常,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動、精神遲滯和異食癖,原因是缺鐵不僅影響腦組織的氧化代謝與神經傳導,也能導致與行為有關的線粒體單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3、脾腫大?其原因與紅細胞壽命縮短有關。

  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1、貧血表現

  輕度或中度貧血占大多數,表現為面色臘黃、疲乏無力。因貧血而引起骨髓外造血反應,且呈三系減少現象,故常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

  2、精神神經癥狀

  嬰兒表現為表情呆滯,嗜睡,對外界反應遲鈍,少哭或不哭。智力發育和動作發育落后,甚至倒退,如原來已會認人、會爬等,病后又都不會,此外尚有不協調和不自主的動作。肢體、頭、舌甚至全身震顫,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陽性,淺反射消失,甚至抽搐。

  3、消化系統癥狀

  有食欲不振、舌炎、舌下潰瘍、腹瀉等。

4.營養性貧血應該如何預防

  營養性貧血的預防主要是針對病因的預防,對于鐵需要量增加的人群應注意鐵的補充,其具體預防控制措施如下所述。

  1、貧血者最好不要喝茶,多喝茶只會使貧血癥狀加重。因為食物中的鐵,是以3價膠狀氫氧化鐵形式進入消化道的。經胃液的作用,高價鐵轉變為低價鐵,才能被吸收。可是茶中含有鞣酸,飲后易形成不溶性鞣酸鐵,從而阻礙了鐵的吸收。其次,牛奶及一些中和胃酸的藥物會阻礙鐵質的吸收,所以盡量不要和含鐵的食物一起食用。

  2、首先應強調對引起貧血的病因的防治,因慢性失血引起的貧血,應糾正出血的原因。

  3、積極防治寄生蟲病尤其是鉤蟲病。對月經過多或經產婦以及妊娠期婦女應當使用鐵強化食品或補充鐵劑。

  4、對嬰兒和早產兒應及時添加強化食品,合理喂養。

  5、在接觸有害物質的生產工人中,應加強勞動保護。在日常生活中不濫用藥物,嚴格掌握適應癥。

5.營養性貧血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營養性貧血的檢查包括血象、血液生化檢驗、骨髓象及其他輔助檢查,其具體檢查方法如下所述。

  一、缺鐵性貧血

  1、血象:早期或輕度缺鐵可以沒有貧血或僅極輕度貧血。晚期或嚴重缺鐵有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濃度降低的程度通過紅細胞計數減少的程度而定。?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躍,粒細胞與有核紅細胞的比值降低,紅細胞系統增生明顯活躍。中幼紅細胞比例增多,體積比一般的中幼紅細胞略小,邊緣不整齊,胞漿少,染色偏蘭,核固縮似晚幼紅細胞,表明胞漿發育落后于核,粒系細胞和巨核細胞數量和形態均正常。

  3、骨髓鐵染色。

  4、血清鐵蛋白。

  5、血清鐵。

  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1、血象

  呈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平均體積(MCV)>94μm3,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N)>32pg,紅細胞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NC)為32%~36%。紅細胞較少,中央淡染區不明顯、染色較深、輕度大小不均,偶見幼紅細胞,可見嗜多色性及嗜鹼性點彩紅細胞,也可見豪一周氏小體及卡波氏環。

  白細胞數稍低,粒細胞胞徑增大,核分葉過多(核右移),分葉可超過5個以上,常出現在紅細胞改變前,故對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血小板計數一般均減低,其形態較大。?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以紅細胞增生為主,粒、紅比例正常或倒置。紅細胞系體積均大,核染色質疏松,胞核發育落后于胞漿,早幼紅細胞可早期出現血紅蛋白,顯示漿老核幼。這種細胞增大、胞核大、染色質疏松的現象,稱之為巨幼變。依其成熟程度分為巨原、巨早幼、巨中幼和巨晚幼四期,各期幼紅細胞巨幼變總數可達30%~50%。粒細胞系統中,晚幼粒和桿狀核粒細胞亦可見巨幼變。

  巨核細胞中出現核分葉過多,血小板大,顆粒松散。

  3、血生化檢查

  (1)血清維生素B12含量測定,正常值為200~800pg/ml。如

  (2)血清葉酸含量測定,正常值為5~6ng/ml。

6.營養性貧血病人的飲食宜忌

  營養性貧血患者應注意多攝入含鐵豐富的食物,嬰兒要注意及時添加輔食,其具體飲食注意事項如下所述。

  1、貧血病兒需改善日常營養,缺鐵性貧血的嬰兒應添加含鐵多的輔食,如蛋黃、肝、瘦肉、豆制品、菠菜等。大細胞性貧血的嬰兒應多喂新鮮綠葉蔬菜、肝、腎、瘦肉等。改善哺乳母親營養,嬰兒及時添加輔食,年長兒要防止偏食等可以預防營養不良性貧血。

  2、營養不良性貧血導致的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并非少見,應引起人們的重視。所以要注意營養平衡,切忌飲食單調,以免導致貧血性心臟病或其他營養不良性疾病的發生。

  3、對于營養不良性貧血的小兒,應適當控制活動量。同時因為貧血小兒抗病能力下降,父母要注意居室溫度,及時增減衣被,嚴防感冒,避免合并感染以加重病情。

7.西醫治療營養性貧血的常規方法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根據類型的不同治療方法不盡相同,其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所述。

  一、缺鐵性貧血

  1、病因治療

  病因治療對糾正貧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復發均有重要意義。

  2、鐵劑治療

  (1)口服鐵劑 最常用的制劑為硫酸亞鐵、富馬酸鐵(富血酸)。服藥時忌茶,以免鐵被鞣酸沉淀而不能被吸收。

  (2)注射鐵劑 一般盡量用口服藥治療,僅在下列情況下才應用注射鐵劑:①腸道對鐵的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后、慢性腹瀉、脂肪痢等;②胃腸道疾病可由于口服鐵劑后癥狀加重,例如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節段性結腸炎、胃切除后胃腸功能紊亂及妊娠時持續嘔吐等;③口服鐵劑雖經減量而仍有嚴重胃腸道反應。常用的鐵注射劑有右旋糖酐鐵及山梨醇枸櫞酸鐵。

  (3)輔助治療?加強營養,增加含鐵豐富的食品。

  3、小分子肽治療

  傳統鐵劑通過胃蛋白酶,游離出二價鐵,刺激胃腸粘膜。歐加鐵中的小分子肽促進礦物元素的吸收利用,鐵能與小分子肽結合,通過小肽的運輸方式,到達特定的靶組織,吸收快、吸收率高。小分子肽加鐵,沒有游離鐵離子,不刺激胃腸粘膜,適合長期服用,分子量極小,能自由通過成熟胎盤,尤其適合孕婦和嬰幼兒。

  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1、一般治療及改善飲食?如系母乳喂養兒,應改善乳母的膳食營養,嬰兒還須添加輔食,按時斷奶,糾正偏食習慣。積極預防和治療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

  2、藥物治療

  主要應用維生素B12 100μ.g/次每周肌注2次,連續2周~4周,直至網織紅細胞正常,已能配合添加輔食為止。

  對葉酸缺乏者。口服葉酸5mg每日3次,連用2周后,可改每日1次。維生素C能促進葉酸的利用,可同時口服,以提高療效。

  目前主張維生素B12和葉酸聯合應用,再加服維生素C,可提高療效。應用維生素B12和(或)葉酸結合治療3天~4天后,一般精神神經癥狀好轉,網織細胞開始增加,6天~7天達高峰(15%~16%),2周后降至正常,2周~6周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恢復正常。骨髓巨幼紅細胞可于維生素B12治療3小時~72小時,葉酸治療24小時~48小時后,轉為正常。但巨幼粒細胞和分葉過多的巨核細胞可能存在數天。神經系統恢復較慢,少量患者需經數月后才能完全消失。

  3、對癥治療

  發生震顫者應給少量鎮靜劑。如震顫影響呼吸者應給氧氣吸入。

  三、兒童營養性貧血的治療

  缺鐵性貧血是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最常見的貧血癥狀,如經診斷確定,則應給予補充口服鐵劑,其中又以乳酸亞鐵為主的成份最好,且必須要連續服用三、四個月來矯正貧血現象,以及補足體內鐵質的儲備量。

  每天攝取含鐵量豐富的食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像谷類、綠色蔬菜、蛋、肉及新鮮肝臟等,都是很好的含鐵食品。人體對于動物性食物的鐵質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好。

  通常會造成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有偏食、腸道吸收不好等,若是女性則也有可能與月經過多有關。應找醫生徹底檢查。

  用新稀寶+鐵之緣治療營養性貧血效果好。